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雲林社區劇場十年有成,偶頭工藝成亮點,創意展現無限,打造專屬地方的戲劇盛宴!
【記者譚國民/報導】【記者譚國民/報導】近年來,雲林縣積極推動社區劇場,不僅提供了一個展現高齡者才華的舞台,更重要的是透過藝術的力量,增進了高齡者的社會參與和心理健康。 這些劇場活動,由社區的居民主導,真正做到了「社區的人演社區的事」,有效促進了世代之間的溝通與理解,結合在地人文與創意特色,讓高齡長輩透過戲劇演出活躍人生,成為全國社區劇場發展的典範。 自2011年起,雲林縣已推動超過50個社區劇場,培育逾300位素人演員,其中40%以上為高齡者,補助金額超過新臺幣600萬元。 這些劇場不僅展現地方特色,更創造跨世代共融的新典範。
雲林縣的社區劇場特色在於多元創新,例如元長鄉長南社區的「長南~故事多」,以40~50年代台灣多元文化交融為背景,呈現日據時期、日本語、鄉音、國語、英文等混雜的特殊時代,透過劇場展現無言無奈的歷史氛圍,勾勒出豐富且引人深思的故事情境;元長鄉瓦瑤社區則帶來「瓦作伙鬪陣行」,以舞台劇形式介紹振興巷弄傳統獅頭的歷史淵源,瓦磘村振興社弄獅頭傳承自南少林傳人阿善師,融合武術與北管音樂,源於抵抗日本軍搜刮農具的歷史背景,成為庄頭廟會熱鬧盛事,家家戶戶參與其中,代代傳承。 雲林縣樂活社區推展協會呈現的社區劇場以「台灣情花布心」為主題透過描述台灣社區長輩們的生活回憶與經歷,展現出花布不僅是日常用品,更是承載了世代故事與文化的象徵。 從傳統到現代,花布的用途和其背後的辛酸故事被重新詮釋,並融合成充滿活力的社區活動,讓長輩們藉由花鼓舞健康快樂地回憶過往。
大埤鄉豐田社區的「春花夢露」以雲林大埤鄉為背景,講述一位堅強的母親為家庭與孩子奮鬥,面對丈夫出軌、社會變遷等挑戰的故事。 劇情勾勒出兩代人情感糾葛與命運波折,展現女性在逆境中的勇敢堅毅,並加入颱風水災的情節,呈現生活的艱難與人性光輝以及元長鄉鹿南社區的「甘味人生-廟埕風華」演繹出義天宮廟埕,三代村民每年齊心製作七巧粿,傳承超過20年的傳統,並迎接大甲媽祖進香。 此外,王樂團賣藥表演也成為當時廟埕孩童的難忘娛樂等,以生動的表演闡述社區的歷史記憶和人文精神。 詮釋社區核心人物的堅毅與溫情,串聯起豐富的社區人文。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去年,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以「活躍第三人生•共創銀色幸福」為主題,成功奪得2024年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與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活躍獎的殊榮。 透過社區劇場的推動,融合劇場知識、身體開發與情感表達,幫助長輩活化身心靈,展現高齡者的生命智慧與活力,並進一步促進地方觀光與社區經濟發展。 今年,雲林社區劇場再升級!為了提升社區劇場的精緻度與多元發展,透過邀請專業師資,聯合雲林縣不同鄉鎮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的學員,辦理了113-114年度
雲林縣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社造主題專案「玩轉舞台!道具製作派對計畫」,培訓一批對表演藝術充滿熱忱的種子教師與社區夥伴,透過偶頭應用於劇場演出、社區活動及藝術推廣,使文化與教育更具互動性。 透過角色扮演、故事演繹及街頭表演等形式,形塑發展出多元風貌的雲林縣地方特色,不僅可增強觀眾的文化體驗,亦能成為地方文化與觀光發展的重要推手。
文化觀光處處長陳璧君表示,展望未來,雲林縣將繼續深化計畫,推動更多社區參與,結合更多的社造資源,讓每位高齡者都能在舞台上綻放光彩,以社區劇場作為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的重要策略,並深化與地方創生、觀光旅遊的連結,融入永續發展理念,推動綠色劇場概念。 未來不僅將進一步擴大劇場的影響範圍,邀請更多社區參與,也將加強跨世代、跨族群的共融與互動,實現世代共融,讓社區劇場成為雲林縣高齡幸福生活的重要典範。 往後也將持續導入更多創新元素,透過偶頭藝術創作,將在地文化深耕,讓每個社區都能以創意故事吸引觀光客造訪,創造經濟新動能,也讓高齡長輩找到自我價值,展現人生璀璨光輝。
期待藉由基礎道具與偶頭的造型製作,啟發學員未來製作劇場道具的應用與發展出屬於在地的特色的造型呈現。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持續深化社區劇場的推動,透過兩階段課程結構,引導長者分享生命故事、進行肢體開發與表演技巧訓練。 專業師資以即興方式引導居民,以集體創作形式呈現各具特色的劇目。 此外,今年更積極擴大社區參與度,透過持續性的社區關懷機制,讓長者在舞台上綻放光彩的同時,也能獲得心靈與社會的雙重支持。 尤其是以創意特色偶頭的運用獨步全台。 偶頭不僅是演出中的重要角色,更是社區記憶與地方故事的象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