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提高公廁品質有賴全民共同努力
最近一份有關公廁應為蹲式還是坐式馬桶的報導,使得公廁成為輿論焦點。 這件事情反映的相關問題,固然值得重視,官方亮眼數據與百姓體驗的不同,更有待關注,如何使台灣的公廁追上日本的水準,有待國人共同努力。
公廁是政府的公共建設重點,也是社會文明的另類指標;但因為各國文化和風俗習慣不同,西方國家幾乎都用坐式馬桶,而中國大陸、印度、日本和台灣等亞洲國家,則仍有不少人習於蹲式馬桶,公廁亦復如是。
就人口與公廁比例來看,台灣較先進國家非但毫不遜色,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舉例來說,將近7000萬人口的英國,只有3300座公廁;有850萬居民的紐約市,只有1100座公廁,預估到2035年,也才新增2120座公廁;而人口僅250萬的台北市列管的公廁就有6890座。
理論上,蹲式馬桶由於直接接觸面積較小,少有交叉污染風險,但比較消耗體力,既不舒適也無法提供支撐,對於年長者、行動不便或關節疼痛的人較為吃力;相反的,坐式馬桶既比較舒適,也容易操作,但其座圈與人體直接接觸,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即使定期清潔,仍然存在一定風險。 據醫界研究報告,竟然發現「公共座墊上有高達八成九的菜花病毒」。 這個數據的可信度如何?或許有待進一步驗證,但這顯然是許多人使用公廁時,寧願選擇蹲式馬桶而不用坐式馬桶的最大原因。
2010年環保署的公廁民調顯示,67.6%的民眾偏好蹲式馬桶,25.4%偏好坐式馬桶;去年官方的民調結果也大同小異,將近六成三公廁使用者偏好蹲式馬桶,理由是「不接觸身體比較衛生」,約三成四偏好坐式馬桶,主要是「比較省力」。
按照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台已建置公廁超過四萬五千座,而願景工程基金會統計,台灣建檔管理公廁數量則高達七萬八千多座,兩者出入很大,姑且不論,但全國公廁蹲式馬桶占比45.47%,坐式馬桶54.53%,顯見目前公廁配備馬桶與百姓需求及意願,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再者,環管署在2023年邀請民眾在外如廁同時給予公廁評分,截至當年九月十五日,共評鑒1683座公廁,其中1626座為特優級,56座為優等級,1座為普通級,95.3%的民眾給予滿分肯定。 環管署認為,這顯示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動下,「成功翻轉民眾對於公廁髒、濕、臭的印象」。
然而,一般民眾普遍認為各地公廁品質參差不齊。 不僅有明顯的城鄉差距,而且就算公營事業也相差很大。 環管署2023年底的調查就顯示,民眾最滿意高鐵、加油站廁所;認為台鐵、超市、宗教場域廁所最髒。 其實,若干偏鄉和風景區的公廁,由於缺乏維護經費和人力不足,髒、濕、臭的情況,也依靠存在。 這自然與各地方政府對改善公廁投入的經費與心力多寡有關,但部分民眾不良的衛生習慣與缺乏公德心,也是造成公廁髒亂的原因。 有鑒於此,要迎頭趕上日本公廁的舒適、安全、潔淨,除了政府必須繼續加強整治改善各地公廁之外,也要增加對國人正確使用公廁的宣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