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位於 - 綜合新聞
|
雲林縣志--17 世紀雲林史實研究工作坊登場 共譜在地歷史新篇章
【記者譚國民/報導】為推動《雲林縣志》書寫工作,深化地方文化研究,雲林縣政府於(22)日舉辦【17世紀雲林史實研究共識工作坊】,邀集多位學界專家、《雲林縣志》與《鄉鎮志》編纂團隊人員,以及眾多關心地方文化的民眾與研究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17世紀雲林早期歷史發展。
活動開場,由縣長張麗善親自頒發「雲林縣志榮譽顧問聘書」予中央研究院李豐楙院士及王汎森院士,以及「雲林縣鄉鎮市志榮譽顧問聘書」予《雲林縣志》總編纂吳學明教授。 縣長張麗善表示,感謝三位學者教授為《雲林縣志》及《鄉鎮市志》提供專業指導與建言,為提升本縣志書編纂品質的重要推手,也為地方文化建構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未來仍持續借重學者專業性,共同完善縣府與公所縣志及鄉鎮市志內容。
張縣長進一步指出,縣志不僅是地方治理的重要依據,更是文化保存與世代傳承的重要資產,雲林縣政府自110年啟動《雲林縣志》編纂工作,目前已進入期末階段,預計於114年將完成各志篇20萬字文稿撰寫與修正,屆時將於縣府(文觀處)及20鄉鎮市公所辦理公開閱覽,經成果定稿後,預計於115年正式出版雲林縣史上第一部《雲林縣志》,內容共分9志(每志為一卷),除卷首及卷尾之外,依序為沿革志、地理志、政事志、經濟志、教育志、社會志、宗教志、文化志、人物志,合計11卷34篇,完整保存記錄雲林各面向歷史文化,拼起臺灣歷史的最後一塊拼圖。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編纂《雲林縣志》與《鄉鎮市志》是全雲林人的歷史大業,目前除了縣府進行縣志撰寫外,14個鄉鎮市公所亦同步推進鄉鎮志編纂工作,其中林內、斗南、土庫、大埤、二崙、崙背、麥寮、臺西、褒忠、東勢、北港、水林等12個鄉鎮公所已進入撰寫階段,莿桐、元長等2個公所也即將完成發包作業,預計於115~116年達成全縣20鄉鎮市都有鄉鎮市志的目標,共創雲林歷史新里程。 也在此期盼透過今天工作坊的舉辦,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雲林這片土地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厚度,激發民眾對地方歷史文化的認同與關懷,一同參與投入雲林文史的研究與書寫,共同保存屬於這塊土地的記憶。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李豐楙院士及王汎森院士、劉益昌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陳宗仁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李明仁教授(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康培德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查忻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以及《雲林縣志》總編纂吳學明教授等多位熟稔臺灣史研究的學者專家蒞臨出席,一同聚焦於17世紀雲林地區「早期漢人(特別是顏思齊、鄭芝龍)與北港、水林等鄉鎮拓墾的關聯性」、「關於Favorlong的名稱意涵、空間指涉及適當譯名(虎尾壠、華武壠、費佛朗或其他)」等兩大歷史議題進行交流討論。 經由在座學者專家們提出專業意見與經驗分享,凝聚各方意見與共識,為17世紀雲林的早期歷史建立一致性論述,使縣府及各鄉鎮公所在撰述關於這段雲林歷史更加周全、更具學術性,也與現今新的研究成果接軌,全面提升縣志與鄉鎮志品質與研究價值。
|
|
|
|